黄纬禄(1916年12月18日-2011年11月23日),出生于安徽省芜湖市,是中国著名的火箭与导弹控制技术专家,被誉为“巨浪之父”和“东风21之父”。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也是“两弹一星”元勋之一。

黄纬禄于1940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电机系,随后赴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深造,1947年获得硕士学位。回国后,他开始了在导弹武器系统研制领域的工作,先后担任“东风一号”至“东风三号”导弹的副总设计师,并成功领导了中国第一发固体潜地战略导弹的研制。

在20世纪50年代末,黄纬禄主持突破了我国液体战略导弹控制系统的仿制和改型设计难关,并在70到80年代,主持研制了我国第一个潜地和地地固体机动战略导弹,成功突破了水下发射、三轴稳定平台在运动基座上的调平及瞄准等一系列关键技术。1982年10月12日,中国自主研制的潜地固体战略导弹“巨浪一号”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水下发射核导弹能力的国家。

黄纬禄的一生致力于国家的导弹事业和国防现代化建设,他的精神和对国家的贡献深深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他的名言“假如有来生,我还要搞导弹”体现了他对导弹事业的热爱和执着。黄纬禄的一生不仅是一部科学家的传奇,更是一部为国家奉献的壮丽篇章黄纬禄:航天梦的筑梦者

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有一位名叫黄纬禄的科学家,他的一生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中国航天事业的道路。他,就是被誉为“巨浪之父”“东风-21之父”的航天英雄——黄纬禄。

少年立志,逐梦航天

1916年,黄纬禄出生于安徽芜湖的一个普通家庭。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目睹了国家的苦难,心中种下了改变命运的种子。他深知,科技是强国之基,于是,他选择了投身于航天事业。

砥砺前行,学成归来

1940年,黄纬禄从中央大学电机系毕业,随后赴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深造,获得了硕士学位。在英国的学习经历,让他对航天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为他后来的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47年,黄纬禄毅然决然地回到了祖国,投身于航天事业。他曾在资源委员会无线电公司上海研究所、重工业部电信局上海电工研究所等单位工作,为我国的无线电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勇攀高峰,开创先河

1957年,黄纬禄调入国防部五院二分院,开始了他在航天事业的新征程。在这里,他担任多种重要职务,为我国导弹研制工作倾注了心血。

1965年,国防部五院改为第七机械工业部,黄纬禄所在的二分院第一设计部划归七机部一院第12所。他历任研究所所长、总体设计,为我国导弹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巨浪之父,东风-21之父

黄纬禄在我国航天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被誉为“巨浪之父”“东风-21之父”,因为他成功领导了我国第一发固体潜地战略导弹的研制,为中国固体战略导弹研制提供了理论依据,探索出我国固体火箭的研制规律,填补了我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空白。

严谨治学,无私奉献

黄纬禄一生严谨治学,无私奉献。他常说:“一枚火箭凝聚了成千上万人的劳动,一颗螺丝,一根导线,一个焊点,出现一点点毛病,都可能导致整个试验的失败,必须要做到最大限度的万无一失。”

在处理技术问题时,黄纬禄从不以权威身份轻率拍板,总是深入实际,发扬民主。他的工作作风赢得了同事们的尊敬和爱戴。

荣誉满身,功勋卓著

黄纬禄的杰出贡献得到了党和国家的充分肯定。他曾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先进工作者”“北京市劳动模范”“航天工业部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求实基金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等多项荣誉称号。

传承精神,永垂不朽

2011年11月23日,黄纬禄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他的一生,是为中国航天事业鞠躬尽瘁的一生,也是中国国防力量从弱到强的缩影。

黄纬禄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铭记这位航天英雄的丰功伟绩,传承他的航天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